最新公告:
社科新闻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社科新闻 > 正文

【文化城之魂】(开篇)文化名人呼唤出来的桂林

来源:桂林市社科联 日期:2022-01-10 浏览:2116次 字号:T|T

   编者按:《文化城之魂——历代文化名人与桂林》,是由桂林市社科联牵头组织编写的,从编撰到出版历时两年多,由十多位桂林资深历史文化研究学者共同参与,最后由本土著名作家黄继树主编。该书属于“名人与桂林”这个大题目中的一部分,所涉及的古代及近现代与桂林有关系的文化名人有四五十位之多,其中有张衡、郦道元、颜延之、杜甫、韩愈、白居易、柳宗元、李渤、李商隐、黄庭坚、米芾、范成大、王正功、徐霞客、石涛、陈宏谋、王鹏运、况周颐、吕璜、龙启瑞及近现代的康有为、唐景崧、马君武、胡适、梁漱溟和桂林抗战文化城时期的徐悲鸿、张大千、郭沫若、茅盾、巴金、田汉、艾芜、欧阳予倩等,梳理了桂林历史文化名城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这部书的历史文化信息量很大,几乎把历史上与桂林有着深厚文化关系的文化名人,他们为桂林创作的诗文,他们对桂林山水风光与人文景观的热情赞美,都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2022年,《桂林社科》将每周定期推送《文化城之魂——历代文化名人与桂林》中的一篇好文,供广大社科工作者学习共勉。

 

 

文化名人呼唤出来的桂林

黄继树
 

   桂林之所以名为桂林,因为它是由文化名人呼唤出来的。
   南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兼静江知府(治所在今桂林)范成大,即将结束他的任期。临离任前,他作了一篇《桂颂》: “桂林以桂名,顾弗植桂。成大始收之宾,植之正夏堂,植已而去郡,为之词:‘戒后之人勿翦伐。’”(钦定四库全书:《静江府碑记》)范成大说,桂林以桂为名,他没有看到种植桂树。他从宾州(今来宾市)获得桂树苗, 把桂树种在正夏堂(范成大所建),种下桂树他(范成大)就要离开桂林 了,为它(种下的桂树)写句话:“叮嘱后人不要砍伐它。”这说明,当时 的静江府尽管人们习惯上称为桂林,但却没有看到有种植桂树的现象。范 成大有感于此,才在他离开桂林之前,在他所建的正夏堂种植桂树。但是 他又担心后人砍他种的桂树,于是专门为种下的桂树写下不准后人砍伐的话,并立碑警示。
   桂林既然没有什么桂树,那么桂林这名称又是怎么得来的?
   公元前 214 年,秦始皇统一了岭南地区(今两广一带),在岭南设立郡县制。秦始皇一共在岭南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桂林郡的设立,是“桂林”作为行政区划名称的最早出现。桂林郡管辖的地方,据明末清初人顾祖禹所著的《读史方舆纪要》称:“今桂林、平乐、浔州、柳州、南宁等府,及郁林州、象州、宾州、横州地和今广东四会皆属秦桂林郡。”这大体上相当于今广西的绝大部分。桂林郡的郡治,位于今广西贵港市的布山。文献及考古发掘资料都证明,当时的布山县是秦朝桂林郡的政治、经济中心。桂林郡是怎样得名的呢?据《旧唐书·地理志》说:“江源多桂,不生杂木,故秦时立为桂林郡。”这江是被称作牂牁江的江,一条从夜郎国流过来的江,泛指今出自贵州的西江上游一带的南北盘江流。这些江源头两岸生长很多的肉桂树(不是桂花树),桂树成林,不生杂木。秦时立为桂林郡。桂林郡就是这么得名的。
   桂林郡的出现,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岭南实现郡县制,标志着岭南从半原始的部落社会跨入了封建社会,这是一种社会文明的跨越式发展。中原地区的文明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开始传入岭南,对岭南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着极其重大的历史意义,同时对国家的统一和巩固也有着很大的作用。我们可以说,桂林郡不仅是一个行政区域的名称,而且是一个历史文化现象,是广西在历史的长河中进步发展的文化源头。
   那么,秦朝时的桂林郡和今天的桂林市又有什么关系呢?可以说有关系, 又没有直接的关系。我们说它有关系,是因为今天的桂林市的一部分地区在秦朝时属于桂林郡。说它没有直接的关系,今桂林不是直接继承古桂林郡的名称而来的。这期间有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但得益于文化的促进作用。
   公元前 214 年,秦朝统一岭南,随即开始了对岭南地区的全面开发经营,直到公元前 207 年,秦朝灭亡,虽仅短短七八年时间,但秦朝对岭南的开发经营,对岭南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和影响,因为岭南百越落后的半原始部落社会基本结束了,进入了以郡县制为标志的封建社会。
   秦朝灭亡之后,当年参加统一岭南的秦朝将领赵佗,据岭自守,建立了南越国。在保有南海、桂林、象郡三郡的基础上,疆域又有所发展。南越国存在了九十三年,加上秦朝在岭南统治的八年,桂林郡共存在了百年左右。
   汉武帝元鼎六年(前 111)派大军灭掉了南越国,将原来秦朝和南越国所设置的南海、桂林、象郡三郡中的桂林郡、象郡撤销,将这些地区分置为七郡:南海郡还在,它的郡治仍设在番禺(今广州市);合浦郡,郡治在广西合浦县;苍梧郡,郡治在今广西梧州市;郁林郡,郡治在原桂林郡治布山;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大部分在今越南。后来又增设儋耳、珠崖二郡,均在海南岛内。这样,在岭南这一大片土地上,一共设置了九郡, 岭南地区重新成为汉朝郡县,只不过此时桂林郡消失了。
   汉武帝把今天桂林这一带地方,置为始安县,属于零陵郡管辖。始安县的县治最早设在今兴安县秦城的遗址。就是说,当桂林郡消失的时候,今天的桂林还没有出现,今天桂林市这个地方,连一个小小的县城都还不是。直到三百多年后公元 264 年,三国时期吴国分零陵郡置始安郡,才在始安城(有人说在今桂林中学处)设始安郡治。也就是说,今桂林这个地方的名称,是从一个叫“始安”之名开始的。那么,始安又是怎么变成桂林的呢?
   我们又要说到消失了的桂林郡。桂林郡虽然消失了,但是它存在了百年左右,而且是在荒蛮地区首次建立的郡县制,它所辖的地区又是一个相当于省级的区域范围(周朝的郡比县小,秦汉的郡比县大)。因此,它在中原人的心目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他们把那个消失了的桂林郡的广大地区仍称为“桂林”。东汉时的科学家、文学家张衡,他用美丽的文笔创作了一首流传至今的《四愁诗》,全诗共分四章,在第二章诗人写道:
我所思兮在桂林, 欲往从之湘水深, 侧身南望涕沾襟。美人赠我琴琅玕, 何以报之双玉盘, 路远莫致倚惆怅, 何为怀忧心烦怏。
   诗人思念“桂林”,想去又怕湘水深,只好侧身南望,眼泪沾湿了衣襟…… 张衡所处的时代,距桂林郡消失已有两百多年了,但桂林郡这个地方,仍然活在诗人张衡的心中,说明“桂林”这个名称有着顽强的、非一般的生命力。在诗人张衡的想象中,“桂林”那个地方,也像后来的唐代大诗人杜甫、白居易、韩愈一样,尽管他们终其一生都未曾到过桂林,但在他们的心目中,桂林是最美的地方,是最值得用最美的想象和最美的语言来赞美的地方,更是值得去的地方。因而桂林,作为一个地域名称,第一次出现在文学作品诗歌中,是在张衡创作的《四愁》诗中。张衡对桂林名称的传承,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张衡也是古代歌颂桂林成千上万首诗词作品的开山鼻祖。因此,张衡是我们应该记住的第一个诗人。
   桂林郡消失以后,也许是因为人们对它念念不忘,到了三国时,吴在凤凰三年(274),分郁林郡再次设立桂林郡,桂林郡的郡治在武安。武 安在什么地方呢?就在今广西象州县西北境内(晋朝时候改为武熙)。这 个桂林郡辖境约相当于今广西洛清江、融江、柳江、黔江流域,大概相当 于今柳州市的范围,也就是今广西的中部地区。晋朝的时候,桂林郡的郡 治迁移到潭中(今柳州市东面)。南北朝时的南朝宋再迁到中溜(今广西武宣县南),南朝齐又迁回武熙,迁来迁去还是搞不上去,到了隋朝初年,这个桂林郡就被废掉了。第二个桂林郡存在了大约三百年,比第一个桂林 郡存在的时间还多两百年。我们不妨分析一下,为什么历朝的统治者(包括秦朝),要在广西的中部地区反复设立桂林郡?这和古人对“中”的重 视是分不开的。“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中庸》);《孙子·九地》云:“击其中则首尾俱至”,说明“中”是要害之地;《旧五代史·选举制》:“务在酌中,以为定制”,说明“定制”要慎重考虑适中,不偏不倚。所以秦 朝设立的桂林郡郡治选在广西中部的布山县(今贵港市一带),后来的桂 林郡郡治在今柳州一带,今贵港市与柳州市都居于广西的中部地区,现今 仍称桂中地区。但是两地为什么都不能演变为后来的桂林呢?这主要是当时的广西中部地区对桂林文化水土不服,还不能发育出先进的卓有影响力的桂林文化。统治者尽管用心良苦,但还是事与愿违。虽然秦朝(包括南越国)时的桂林郡是为武力所置又为武力所废,但是,汉代设立的郁林郡郡治还在布山县,仍不能继承秦时桂林郡的政治、经济中心地位。这个广西的政治、经济、军事、特别是文化的中心,经过漫长的历史和文化的选择,最后才选定了今天的桂林。
   第二个桂林郡被废掉的时候,今桂林这个地方却由始安县变成了桂州。有趣的是,桂州也有两个。第一个桂州是南朝梁天监六年(507)设立桂州于苍梧、郁林之境(统治者还是想在广西的中东部选定一个中心),这个桂州因桂江而得名。同样有趣的是,桂江也有两条,据《寰宇记》引《南越志》说:“铜鼓滩在浔州府城东一里,黔、郁二水合流处,其地与大黄江一带相近,实为产桂之区,天下仰给焉。其为桂江无疑。”这一条桂江,也就是今广西境内的浔江。这是个在历史上盛产肉桂(桂皮,可以入药做香料)的地区,天下的桂皮材料都有赖于它的供给。这个桂州也像第一个桂林郡一样得名于桂,以出产肉桂的桂江(浔江)而得名。另一条桂江则是今漓江以下汇合西江段称桂江,这条桂江以桂州而得名。南朝梁大同六年(540),桂州的州治从盛产肉桂的桂江一带迁到了始安城,也就是今天的桂林城(《太平御览》卷一二七)。桂州的辖境约相当于今广西龙胜、永福以东和荔浦以北地区。直到秦时的桂林郡消失六百多年后,今天桂林这个地方,才成为桂州城,变成了一个州治所在地,但不管怎么样,总算有一个“桂”字了。不过这个桂州,既不产桂皮树,也不植桂花树。始安城在六百多年后变成了桂州城,这是历史的选择,更是文化的选择。丰富多彩的桂林文化的发育才真正开始。
   唐睿宗景云二年(711),一个关键性的人物在桂州出现。诗人宋之问被流放钦州(今广西钦州),他来到了桂州城。这位宋之问在当时的名声可大得很,他当过考功员外郎,这个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创作的诗歌对唐代律诗的形成和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他的诗集有 10 卷,《全唐诗》编存其诗 3 卷, 明朝人辑有《宋之问集》。宋之问放逐途中经过桂州,桂州的气候环境优美、山川秀丽引发了他的思乡之情,他创作了一首诗《始安秋日》:“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晚霁江天好,分明愁杀人。……”宋之问是第一个把“始安”和“桂林”这两个不同的名称联系在一起的诗人。他说“桂林”这个地方的秋天风物和景观很特殊,像洛阳的春天一样美。唐代诗人李商隐在今桂林平乐(昭州)做过官,他的一首写桂林的诗《即日》题下注解云:“宋考功有(小长安)之句也。”李商隐说宋之问曾把桂林称为“小长安”,大长安是唐朝的国都。宋之问还有两首诗《桂州黄潭舜祠》和《桂州陪王都督晦日宴逍遥楼》,这两首诗写的都是“桂州”。宋之问首次把“始安”“桂林”“桂州”三个不同的名称重叠在一起。“始安”和“桂州”是实指,唐朝时候今桂林这个地方就称桂州,始安县是桂州辖下的一个县,是桂州州治的所在地。“桂林”是过去时,是那个消失了八百多年的桂林郡的名称。
   宋之问把已经消失了八百多年的秦朝时的桂林郡中的“桂林”,安在了始安和桂州的身上,实在是个奇迹,这也许是发自诗人内心的一种想象。不料,这个诗意想象,后来竟变成了事实。四十六年之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始安县因为临近桂州州治,改名为临桂县。始安县改名为临桂县后,这个存在了八百多年的古老县份,从此消失,它再也没有出现过。可是,“桂林”这个名称却越来越火,人们硬是不让它消失。宋之问之后,唐朝的许多大诗人如张九龄、王昌龄、杜甫、韩愈、柳宗元、白居易、张籍、王建、李渤、张祜、卢纶、许浑、杜牧、李商隐等,都为桂州(今桂林)创作过大量优秀的诗文,他们通过这些诗文,把“桂林”这个美好的名称留给了今天的桂林。
   唐朝的诗人写诗很有趣。唐朝的时候,今桂林这个地方,行政区划朝廷规定名称为桂州,主官称桂州刺史、桂管观察使。桂州刺史为州官,主管一州之政务,比如重修灵渠贡献很大的鱼孟威,他是唐朝桂州刺史。而开发訾家洲的裴行立,带御史中丞衔任桂管观察使,柳宗元在所撰的《桂州訾家洲亭记》文中,称裴行立“都督二十七州诸军州事。盗遁奸革,德惠敷施,期年政成,而富且庶”。唐朝时将岭南分设东西道,今广西属岭南西道,由桂州、容州、邕州三管。桂管驻桂州,辖桂、梧、贺、柳、富、昭、蒙、严、融、思唐等州,桂管观察使是桂管的军政长官。桂州是桂管属下的一个州,也是桂管治所。当时还不存在“桂林”这一行政区划的称谓。但是,唐朝这些大诗人,也许是他们太钟爱“桂林”这个名称了,也不管你朝廷是否规定了“桂林”的行政区划名称,他们硬是把“桂林”这个名称送给了桂州。这是个很有趣的现象。
   大诗人杜甫当时远在四川成都避“安史之乱”,他的好朋友杨潭(行五)正领军驻桂州,恰好此时一位段参军也要到桂州赴任,杜甫就托这位段参军把他作的一首《寄杨五桂州潭》的诗带给杨潭。诗中“五岭皆炎热,宜人独桂林”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杜甫明明知道自己的好友杨潭此时所在之地叫桂州,他的诗题目也是《寄杨五桂州潭》,但在诗中并不称“宜人独桂州”而是“宜人独桂林”。白居易更有意思,当时朝廷调秘书监严谟到桂州任桂管观察使,白居易负责起草文件(任命书),白居易起草
   《授严谟桂管观察使制》的文件,还给严谟赠了一首诗《送严大夫赴桂州》。白居易起草的文件和所赠诗的题目都是表明严谟是要到桂州去任职的,但在诗中却出现了“桂林无瘴气,柏署有清风”这样同样流传千古的名句。本应是“桂州无瘴气”,白居易硬是不把朝廷区划名称放在眼里,擅改桂州为桂林。更有甚者,白居易还在《授严谟桂管观察使制》的文件中,把桂州这个朝廷明确规定的区划名称,与“桂林”混用:“可使持节都督桂林诸军事守桂林州刺史兼御史中丞桂州本管都防御观察处置等使”(《白氏长庆集》)。这位到桂州任职的严谟可能当时有很多诗人朋友,他到桂州赴任,韩愈有《送桂州严大夫》、白居易有《送严大夫赴桂州》、张籍有《送严大夫之桂州》、王建有《送严大夫赴桂州》。其中韩愈所作《送桂州严大夫》中的“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最为有名,审美意境也最高,大诗人韩愈因为这两句诗永远成了桂林形象的代言人。诗人开头两句:“苍苍森八桂,兹地在湘南。”韩愈把“八桂”这个寓意美好的名称送给了桂林, 后来“八桂”“桂”就演变为桂林和广西的代称和简称。
   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王昌龄,干脆把当时的桂州直称桂林,他为他的朋友任五、高三、谭八(唐人重排行)去桂州做官分别赠诗《送任五之桂林》《送高三之桂林》《送谭八之桂林》。
   大诗人李商隐曾任桂管观察使郑亚的文秘,代理过昭州(今广西平乐县)府事。他写桂州的诗:“城窄山将压,江宽地共浮。东南通绝域,西北有高楼。神护青枫岸,龙移白石湫。殊乡竟何祷?箫鼓不曾休。”却题名为《桂林》。李商隐抵桂州途中作的诗题目为《桂林路中作》。唐代诗人把桂州称为桂林几乎成为一种惯例,他们无视朝廷行政区划名称的有无。唐朝光化二年(899),融州(今广西融安县)刺史莫休符,退休之后
   迁居桂州城,不回故里(他故里在封州,今广东封开县)。他觉得前人写文章著书,有事情发生必然要记下来,可是关于桂州的事迹,却没有留下 多少。于是,他把在桂州的所见所闻,逐条整理记录下来,内容包括桂州 的历史沿革、名胜古迹、地理山川、人物掌故、风土人情,编成三卷书。这是一本桂州的风物志,书名本应为“桂州风土记”,但他却把书名定为 “桂林风土记”。他写下的这本描述唐代和唐代以前桂州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的书,成了桂州自古以来首部风物志而传承至今,只可惜原书三卷,宋时已亡佚两卷,今仅存一卷(《桂林风土记》,商务印书馆,1936)。
   到了宋朝,桂州的地位有了明显的变化。北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 宋朝在桂州成立静江帅府,为当时广南西路(今广西)的最高军事机构。北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康王赵构(就是后来的宋高宗)到桂州来当静江军节度使(桂州并没有一条江叫静江,静江军节度使是一种封号,就像明朝的靖江藩王封号一样)。赵构在他成为宋高宗之后,也许是念及桂州是他的发祥之地,于绍兴三年(1133)将桂州升格为静江府(从静江军节度使名号演变而来),为广南西路的路治。广南西路全权管辖 25 州,兼管理 72 个羁縻州及邻近诸小藩和交趾(今越南)、大理(今云南大理一带) 等属国有关事务。静江府的主管官称静江知府兼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由朝廷挑选有威望的文官任职。从这时开始,桂州已成为广西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是宋朝以后历代的西南重镇。
   宋代的著名文化人,只有王安石(唐宋八大家之一)和黄庭坚(宋四家之一)恪守朝廷行政区划的规定,称桂州这个朝廷规定的地区名称,王安石专门为桂州新修筑的州城作《桂州新城记》一文。黄庭坚流放途中到过桂州,创作诗歌《到桂州》。诗人范成大在桂州任静江知府兼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但他把桂州称为桂林,有诗“旧说桂林无瘴气(白居易诗),今知漓水辟刀兵”,《怀桂林所思亭》:“桂水只今湘水外,他年空有四愁诗(张衡诗)。”南宋状元、著名词人张孝祥任静江知府兼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他也把桂州称为桂林。他在来桂州途中的驿站作诗《入桂林歇滑石驿题碧玉泉》。他更是把历代诗人写桂林的诗句集成一首词《水调歌头·桂林集句》:“五岭皆炎热,宜人独桂林(杜甫诗)。江南驿使未到,梅蕊破春心(南朝陆凯诗)。繁会九衢三市,缥缈层楼杰观(柳永词)。雪片一冬深(杜甫诗)。自是清凉国,莫遗寮烟侵(张孝祥句)。江山好,青罗带, 碧玉簪(韩愈诗)。平沙细浪欲尽,陡起忽千寻(张孝祥句)。家种黄柑丹荔(陆游诗),户拾明珠翠羽(韩愈诗),箫鼓夜沉沉(李商隐诗)。莫问骖鸾事(韩愈诗),有酒且频斟(张孝祥句)。”
   历代诗人心目中的这个虚拟的“桂林”,获得的赞美诗是空前绝后的,虽然它还没有落到实地,但已有“千呼万唤始出来”之势。唐代文豪韩愈的“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已把桂林之美写到了极限。宋代大诗人黄庭坚写桂林之美更是写到了绝美的极限“桂岭环城如雁荡,平地苍玉忽嶒峨。李成不在郭熙死,奈此百嶂千峰何?”黄庭坚的绝美极限便是,当时画山水画最著名的两个画家李成、郭熙都已经死了,还有谁能来描绘这百嶂千峰的桂林美景呢?到了诗人王正功,便再也没有更好的诗句来写桂林了,他干脆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把话讲到空前绝后。王正功很有意思,尽管他的诗名不是很大,可是他这句写桂林的诗,风头几乎要盖过杜甫、白居易写桂林的名句。更有意思的是,王正功写出“桂林山水甲天下” 的时候,他正在桂州做官,而且官职还不小:广南西路提点刑狱权府事, 是当时广西管司法的最高官员兼代理静江知府。他的衙门就设在桂州,他却不写“桂州山水甲天下”而写“桂林山水甲天下”,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像他这样的桂州现职官员竟也无视朝廷行政区划名称的规定。
   尽管历代的大诗人们呼唤了上千年,可是,直到明朝的时候,桂林才作为一个地名落地。那已是明朝洪武年间的事了。也许历朝历代的文化人呼唤得太多了太久了,朱元璋在洪武五年(1372),将行政区静江府改为桂林府,辖全州、永宁二州和临桂、兴安、灵川、阳朔、灌阳、永福、义宁七县(《大明一统志》卷八十三)。直到这个时候,今天的桂林才正式得到命名,而此时距秦朝桂林郡的消失,已经过去了差不多 1500 年,桂林才又回来了,真是弹指一挥间。这说明桂林这个名称具有非常顽强的生命力和高度的文化魅力。今桂林得名的过程,就是桂林文化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桂林名称回归今桂林之后,作为广西一省的政治、文化、经济、军事中心,一直延续到 1949 年底(1950 年 2 月 8 日,新的广西省人民政府在南宁正式成立)。如果从宋朝至道三年(997)成立广南西路(广西从此得名,路治在桂州)算起,到 1949 年底,桂林(桂州)作为广西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有将近 1000 年的历史。桂林文化也就成了广西文化的代表,一个“桂”字包括了广西文化的精华,虽然,1958 年后,广西省变成了广西僮族自治区,后来又变成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但是,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发的文件叫“桂发”多少号,广西人开的车,车牌号都冠以“桂”字开头,广西的简称还是称“桂”。

 

 

 

 

 

 

(责任编辑:李世像)